太極餘韻 | 與蟲共生茶園

茶樹生長於平衡,味道取決於變化

太極生於混沌後藉由變化與平衡而生萬物

太極餘韻所描述的是一種藉由自然平衡後所產生的韻味

太極餘韻的中心思想是生態平衡,對於蟲害不以生物治劑防治,反向思考以餵飽蟲的觀點出發,所以種植油菜給蟲吃,蟲吃飽後茶葉自然完好如初,相對的油菜的遮蔽性差,所以田裡經常有鳥在巡邏,因此也填飽了鳥的肚子,至於肥料也是當除了茶的植物死掉後回歸大地,細菌自然分解肥肚自然增加,無論好蟲壞蟲、好菌壞菌都得以自然平衡,因為稀少所以珍貴,因為生長緩慢所以茶質優良能量強,適合繁忙於工作的同志,於工作閒暇之餘補充能量,享受片刻清閒、靈光乍現的感覺。

初期種油菜防蟲,後期草多後生態自然平衡

自然生態茶園 與蟲共生 茶韻淡雅不散

隨著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健康與自然生態,太極餘韻茶園耕耘對自然環境友善的有機茶園,盼重視自然永續的原則、不使用合成化學物質,追求水土資源及生態保育的平衡,不只留下淨土,也給茶友安全農產品的保證。

深紅色香甜的茶湯注入杯中,白煙夾著醇厚茶香四溢開來,口感層次豐富卻又古樸、自然,茶香在鼻腔、口中打轉,不喧賓奪主,餘韻淡雅不散,這就是生態茶的特色。當茶韻在我們品茗回甘之時,這些茶湯的背後,都有著茶園主人費盡心力思考:如何在當今與生態環境共生共好、如何支持台灣茶園成為永續產業、如何讓百年工藝茶葉回到最自然的滋味、如何守護擁有豐富資源的台灣土地,如何教育下一代永續的飲食文化...。

喝一口與大自然共存共生的環境友善茶吧!一起共享與昆蟲、動植物等自然生態共享資源下的回甘茶韻!

紅茶的小故事

明末戰亂,產茶的武夷山桐木觀星村鎮有清兵來犯,村民只有急忙丟下採收回來的茶菁逃難。入侵的清兵們晚上就睡在這批茶菁上,翻來覆去,隔天官兵離開後,村民覺得將這批茶菁丟棄也可惜,索性將茶菁用松木烘乾,製成茶葉,卻意外地製作出迥異於過去茶湯的香氣與滋味,紅茶遂從此誕生。這就是廣為人知的「正山小種」的故事。

太極餘韻 | 紅茶

紅茶,六大茶類之一,全發酵茶,是中國茶文化中的主要茶品。明朝時產於福建武夷山的正山小種為紅茶鼻祖,1610年荷蘭人透過印亞殖民地將小種紅茶運往歐洲,開始了西方紅茶文化。紅茶與綠茶不同,綠茶會隨著時間而失去味道,但紅茶能夠保存相當長的時間而味道不變,因此紅茶能適應長途運輸,這也許是紅茶傳到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西方人最早接觸到紅茶,就是在跟中國貿易時,購買到福建生產的小種紅茶,西方人們第一次取得來自於中國獨特的飲品,當時西方世界是聞所未聞也驚為天人,具有煙燻香、濃厚滋味的小種紅茶,成為在歐洲最早有指標性的紅茶,也建構了對於中國紅茶的印象標籤。因此,就算到現在的各大跨國茶品牌中,仍然會出現具有煙燻焦糖味的紅茶,或是拼配茶的招牌配方中具有這一味。小種紅茶製作奶茶時會口感顯薄,不夠厚實,但中國小種紅茶,算是標示正統、身份地位不可或缺的風味象徵。

紅茶共通的特性是,有熟成果實的甜香,略帶有蔗糖、麥芽糖、蜂蜜的氣息,顏色瑰麗如葡萄酒紅,滋味又相較於綠茶來的飽滿厚實,甜、順、香的風味成為關鍵。紅茶是經過採摘、萎凋、揉捻、發酵、乾燥等步驟生產出來的;比綠茶多了發酵的過程。發酵是指茶葉在空氣中氧化,發酵作用使得茶葉中的茶多酚和鞣質酸減少,產生了茶黃素、茶紅素等新的成分和醇類、醛類、酮類、酯類等芳香物質。因此,紅茶的茶葉呈黑色,或黑色中參雜著嫩芽的橙黃色;茶湯呈深紅色;香氣撲鼻;由於少了苦澀味,因而味道更香甜、醇厚、回甘。

【商品名稱】紅茶

【茶樹品種】翠玉

【發酵程度】80%以上

【製作過程】室內靜置、揉捻、乾燥、精緻烘焙

【沖泡方式】使用瓷壺或玻璃壺,置茶量6-7公克,150cc水,溫度95度,前三泡1分鐘,第四泡開始每泡加10秒鐘,可回沖約5-6次

【商品特色】夏秋由於茶葉內含物兒茶素較高、苦澀味較重,所以適合做成發酵度較高的茶類,採摘時嫩芽葉與成熟葉並採,茶菁成熟度較嫩,芽嫩質厚成熟葉醣類物質高,所以茶湯甘甜、質地醇厚

【茶湯口感】清香甘甜,質地醇厚,帶淡淡花香味,放置時間越久會轉成越甘醇,順口回甘

【商品重量】每包100g

相關產品